校企深度融合 共建协同育人平台
合作企业:中国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合作起始年份:2014年
合作主要方向: 产教融合 “四技”服务
一、项目背景说明
(一)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铁一局)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铁一局前身为铁道部第一工程局,目前,中铁一局具有铁路、公路、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铁路铺轨架
梁、桥梁、隧道、公路路面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专业资质等。
截止2017年底,中铁一局员工总量25354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409人,高级职称1515人,教授级高工98人,享受国家级政府津贴的6人;拥有各类机械设备7834台(套),其中盾构机51台;资产总额达504.96亿元,净资产86.85亿元。2017年,实现新签合同额1266.18亿元,企业营业额706.01亿元。作为共和国铁路建设的排头兵,中铁一局始终致力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铁一局先后被国家相关部委、行业协会评为“中国500家最大建筑业企业第一名”、“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全国用户满意施工企业”、“中国施工管理优秀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等众多荣誉。中铁一局享有“天下第一局”的美誉。2013年11月1日广州建交(公)中字【2013】第【6125】号《中标通知书》,确定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为广州市轨道交通第十四号线【邓村车辆段与综合基地施工I标】工程中标单位。
(二)项目介绍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主动服务广州从化区域城市地铁项目建设,与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参与共建广州地铁14号线邓村车辆段与综合基地工程项目,取得了项目技术服务到款额60多万元;共同开展项目重大科研课题研究6项,获得2项省级科技成果、省级工法1项,申报省级自然基金课题2项,共建技术开发服务中心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科技成果应用于该工程项目为企业节约工程费用160多万元,并进一步在企业其他工程项目上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同时立足项目资源优势创新培养模式,2014年10月至2017年12月止,培养认知岗位实习学生4000多人,跟岗学生560多人,顶岗学生260多人,就业20人次,一批学生成为项目技术骨干和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由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依托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四号线邓村车辆段与综合基地施工工程项目部,与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产教深度融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共建协同创新育人平台。该项目“以人才培养为本位、以师资素质提升为纽带、以专业服务区域城市建设为中心”,找准了合作的突破点,创新了合作模式,做到了“校、企、师、生”多方共赢,是学校“十三五”期间创新强校工程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标志性成果”。
二、项目的意义
为贯彻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创新体系,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等精神。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效整合学校和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共建校企融合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实现校企合作互利、发展共赢,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项目实施过程和创新
(一)服务区域经济,开展“四技”服务。
广州地铁14号线是广州为落实城市“北优”发展战略、支持从化区及知识城地区发展而建设,其中邓村车辆段与综合基地工程位于从化区境内,由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分两个标段,工期4年,总投资6.5亿余元,项目与学校直线距离约2公里。2014年10月,学校党委书记杨清国与项目总经理宋再荣签订《校企技术服务合同》。开展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咨询服务、技术推广等项目
邓村车辆段工程 双方领导签字仪式
(二)构建“产、研、学、用”四个团队,校企协同创新育人。
围绕技术服务、育人平台共建、课题研究、人才培养等4个方面工程,打造了“项目服务、学生实践顶岗、课题开发、技术运用推广” 等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四个团队开展工作。
1、项目服务团队由专业教研室主任挂帅,年富力强、吃苦耐劳、有工作经验的年轻教师参加,作为项目部聘用的工程师,直接参与项目建设,同时带教学生团队。
2、技术咨询团队由专业带头人挂帅,学校派出从业经验丰富、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技术专家参加,他们不定期指导项目施工,发现和解决技术难题。
3、课题开发团队由建设方、施工方、监理方和学校等四方经验丰富、有课题研发能力、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共同组建,根据本项目施工特点、难点和亮点,开发研究课题。
4、组建学生实践顶岗团队,根据教育教学规律按照学生对工程项目“知岗、跟岗、顶岗、就业”的模式培养学生。
参与项目服务及带教教师指导顶岗学生操作和采集数据
(三)围绕“技术服务、育人平台共建、课题研究、人才共育”四个重点开展深度合作。
1、技术服务
根据企业项目要求,完成GPS-RTK工程施工放样、工程测量验收资料制作、车辆段内14个建筑单体工程项目控制点的放样及复测、BIM模型制作与技术应用等,并组织开展了150余人的建筑施工作业人员平安卡培训与配合发证工作、项目部全员安全教育培训等技术与培训服务工作。
刘国生校长看望项目建设团队
组织开展全员安全教育工作
在创优咨询和基地共建方面,协助项目部组织制定了《邓村车辆段与综合基地施工II标施工工艺样板方案》并签订共建协议,组成专门设计与施工工艺样板制作团队共建项目部施工工艺样板。
团队教师研究施工工艺样板方案 团队教师工程创优策划咨询
2、育人平台共建
企业提供农民工业余学校作为“场中校”,挂牌“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教师驻企工作站”,利用工程真实的施工环境,在双方教师(专+兼)指导下,满足学生团队实践(知岗、跟岗、顶岗、就业)教学的需要。同时,因学校与本项目地域优势,学校提供试验室,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有偿共享相关设备、租用教学、会议、运动场地,作为企业的“后勤保障基地”,供公司方便生产、学习、会议、锻炼等使用,进一步增进友谊和互信。
育人平台双方领导揭牌仪式 校企开展篮球友谊赛活动
3、课题研究
在课题研究方面,校企双方签订了《校企横向课题研究协议书》,确定了《岩土地区128m超高边坡施工技术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站场高填方路基施工技术研究》、《岩土地区超高边坡高强度锚杆支护施工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集束管线安装施工技术》等课题项目,合同金额近20万元,获得2项省级科技成果、省级工法1项,申报省级自然基金课题2项,建设技术开发服务中心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结合本项目,学校以《高职校企产教深度融合协同创新育人的“技术服务中心”建设实践研究》为题推荐申报了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
校企双方签订《校企横向课题研究协议书》 方金刚老师科技成果鉴定
科技成果证书 省级工法证书
4、人才共育
在人才培养方面,项目团队结合《建筑工程认知实习》课程,拟定《课程标准》, 聘请施工、监理、业主单位现场技术管理人员8人,担任兼职教师客座教授,充分利用现场职工业余学堂、项目经理部、施工现场等企业资源,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授课。结合施工项目工作内容,组织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学生参加,由学校项目服务团队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真题真做, 14、15、16级建工专业群学生分批次到实践基地认知岗位实习4000多人,560人参与跟岗,锻炼实践技能,提高学生职业素养。采取师徒结对模式,企业师傅和参与项目建设的带教老师构成双导师教学,同时项目部按协议书和工作岗位提供用餐及相应实习待遇,学生回学校住宿,学校及项目部购买实习保险。参与顶岗学生260余人次,部分学生实习完后直接就业。企业提供项目就业岗位有测量员、施工员、资料员等,学生通过训练,毕业后直接上岗、享受正式员工待遇,就业20人次,多人就业不到半年已成为业务骨干。
杨综伟总工程师施工现场实操实训 师徒结对参加识岗、跟岗、顶岗
优秀实践创新团队
构建“项目服务、学生实践顶岗、课题开发、技术运用推广”的四个团队,围绕“技术服务、育人平台共建、课题研究、人才共育”等4个重点开展深度合作,即解决了企业的技术难题、工程创优与安全教育、科技创新与推广等问题,同时,双方共建创新、育人平台,又培养了大批高技术技能人才,做到了“校、企、师、生”多方共赢。
四、项目综合效益
(一)产生的经济效益
1、学校社会服务收入:科研经费、技术服务、咨询服务总合计:70多万元
2、通过成果转化在邓村车辆段工程应用节约工期70天合计70工日,节约管理费用约40万元;节省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比原计划投入减少15%,合计节约120万元。合计节约费用约160万元。
(二)产生的社会效益
1、科技成果在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四号线邓村车辆段与综合基地施工I标工程施工中效果突出显著,成果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合理性,效果显著对相同类的工程,具有指导性和使用价值,值得推广使用!
2、共建育人平台创新育人与就业:2014年10月至2017年12月止培养认知岗位实习学生4000多人,跟岗学生560多人,顶岗学生260多人,就业20人次。
五、经验和亮点
1、企业利用优势资源和技术,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大师工作室,师徒结对,培养高技术技术技能人才;
2、开展深度校企融合,根据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开发新专业、新标准、新课程,共建专业和课程标准、课程研发和实训基地,设立师生实践实习岗位,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与交流;
3、坚持“立足行业、服务区域经济”二维并重,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建立协同创新育人的质量管理体系;让学生自律、自管的,自悟体验育人文化。
4、开创性地探索出了“工学结合、产学研一体”的生产型、研究型教学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精心打造了“厂中校、校中厂”工学结合的专业产业链示范点。
5、校企合作共建以学生、教师为主体的协同创新、育人平台。如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教师在校内共建“双师、大师工作室”、到企业建“驻企工作站”,带领学生从事科研课题、专利发明,科研成果转化,开展实践教学和四技服务。
6、引进优质企业以专业对接产业链,以生产性实训为主线,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以企业产品及工程项目为实践教学成果。
7、以合作就业为导向,将企业生产任务作为实训项目,把学习过程有机融入生产过程,形成教学做相贯通的“产教一体”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学生毕业、上岗的“无缝对接”,构建“寓学于工”的实践育人平台。
8、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学生双身份制的融合,即是学生又是员工;办学“双主体”的融合,即学校和企业双主体;教学双场地的融合,即学校教学训练场地与企业生产场地开发利用;双导师即学校老师与企业师傅,走出了一条“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资源共享”的协同创新、协同育人新路径。